北京代代助孕 美中宜和妇儿医院

北京代代助孕 > 北京助孕套餐 >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2014-04-21 14:20 浏览次数:126

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办学理念落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亟待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薄弱与现代大学制度亟待建立等共性问题,通过对这些共性问题成因的研究,文章提出要转变办学理念、办学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完善地方性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体系、按照“现代职业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提升地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由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谓异军突起,至今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逐步形成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作用.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地方性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它的生存活力,所以地方性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办出职业特色,做到政府、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性高职院校才能快速发展.

一、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超前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在办学实践中,就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进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反思地方性高职院校近年来人才培养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心地位、实践教学的重点地位、教师的基础地位等,更多地停留在纸面上.

2、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滞后.
部分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品牌特色专业较少,专业发展总体不平衡,专业建设软件方面成果不多,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仍需改善;专业建设投入不足,专业建设水平与同类高水平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学设施投入与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3、师资队伍建设亟待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距离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目标要求差距较大,省级以上的教学名师、教学团队、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匮乏;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偏低,“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还不够强,教师科研总体水平偏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形成制度保障.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形式亟待提高和改革.

4、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薄弱.
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他们今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牢基础,才能使他们立足岗位,服务社会.通过调研发现,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中,沟通能力、说服他人能力、谈判技能都比较薄弱,说明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中需加强交流能力、理论素养、语言驾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现代大学制度亟待建立.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而地方性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的办学自主权不多,二级单位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活力不足;管理偏行政化,干部执行力较弱,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心地位亟待加强.

二、地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问题成因分析
 

1、办学理念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中专合并组建,很多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干部,其管理理念还处于中等教育的思维中,这就影响了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在地方性高职院校各个领域的渗透,所以对新理念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对新理念主导地位的确立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2、内涵建设赶不上发展需求.
内涵建设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设施投入等.部分专业建设调研不充分,服务定位偏重区域性;重点专业建设持续投入不足,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水平不平衡;部分专业负责人职称偏低、师资力量不足,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深度不够;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合作开发课程成果偏少;优质实验实训资源未实现充分共享;等等,这些都造成内涵建设赶不上发展需求.

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积累的阶段.
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比较短,师资队伍的基础是由中等教育师资转化而来,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教师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转变需要积累;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不多;人才培养投入偏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成长不快;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梯队和团队建设薄弱;教师下企业考核管理不到位,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强;专业“双带头人”还处于培养中;教师科技研发意识和能力仍需提高.

4、地方性高职院校存在人文教育的短板现象.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以工科为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和不少年轻教师的人文基础存在短板现象,学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多局限校园之内,与企业、职业对学生素质要求还有些距离,学校注重以教师说教及各种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企业文化与校园、学生之间的影响、对接.

5、现代大学制度建立需要渐进过程.
由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时间比较短,很多学院自主办学地位未完全确立,顶层设计不到位,导致二级单位责权利不够明晰,学院对基层单位管得过多,制约了基层单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院内部各群体关系未理顺,学术委员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如果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三、提升地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策
 

1、转变办学理念.
理念是将别人的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是自己真正信奉的理论,是支持自己永远追求和进步的人生信条.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以地方性高职院校要经常性地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学习、研究、讨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心地位、实践教学重点地位、教师基础地位的理念;明确学校行政、教学、学生、后勤工作,一切以服务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制定学生评教学教风、评服务,教师评机关作风、评办学方向的制度;落实二级管理的责、权、利,规范二级管理的运行程序.

2、办学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要求,依托重点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专业建设调研,进一步明晰专业服务面向定位,兼顾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性和行业通用性;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投入,进一步改善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的比重,特别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实行品牌专业策略,大力扶持与地方性产业结构匹配的专业、符合地方性产业特色的专业;重点发展有品牌潜力的专业、招生就业市场有需求前景的专业;分级分层建设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重点专业;网络资源课程建设坚持以项目化为载体、以课程组团队为平台,以精品教材为基础,总体推进、分级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揽子计划中,实行教学实践、定岗实习、就业见习一体化策略.

3、完善地方性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体系.
一是完善教师企业锻炼机制,加强教师赴企业锻炼的平台建设,建立企业工作站,实现教师赴企业的“定点、定向、定时”目标,确保专业教师每5年有半年集中下企业实践的经历,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加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引进配套标准和高层次人才资助额度,内培外引,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进一步吸纳行业企业专家,使其成为高职院校稳定的教学团队成员,重视对校外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其主体意识,启动企业专业带头人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双带头人机制;四是启动校外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4、按照“现代职业人”要求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要“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这个要求指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给地方性高职院校构建现代职业人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所以地方性高职院校要着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职业人”的要求,树立“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相结合、把建设校园文化与引入企业文化相结合、把制度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努力营造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育人氛围,把规范教育与美德教育同步推进,把人文情怀、高尚人格融入人才培养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力度,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渠道,努力培养现代职业人.

5、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地方性高职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学院章程为载体,建立“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自主办学、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厘清三层关系:一是厘清地方政府与学院的关系,组建董事会,将地方政府与学院的权责边界刚性化,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二是厘清学院层面与二级单位的关系,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和人才培养闭合监控体系,分权与集中相结合,激发系部活力,增强行政执行力和管理效能;三是厘清学院内部各群体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由行政化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型,加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扩大学术自治权,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师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上一篇: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
下一篇:创新我国儿童权益保护机制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试管婴儿

Copyright © 2002-2030   北京助孕_北京助孕怎么找_北京助孕哪里靠谱【2021北京助孕包性别】北京代代助孕网站地图